回首頁
回首頁
哲理情懷
動物啟示錄
回也非助我者也
信仰與人生
我思故我在
Home
Back
Top




一、宇宙形成初期,約如高爾夫球大小的體積內,壓縮了現今全部的銀河系及全部恆星體系。只我們生活的太陽系的星球數量,就如地球上的砂礫數目一樣多。如此無法想像的密度,迫使以接近光速的力量向外擴充,不斷形成恆星星系等,至今仍然繼續擴脹中。

二 、世上沒有永恆的事物。連恆星也會因塌縮而死亡,40多億年之後,太陽的核能耗盡,表層塌陷後體積放大,而將其行星包括地球吸入,逐漸黯淡灰白。恆星最終化作塵埃,塵埃再次凝聚化作恆星。世上萬物包括你我,全是星塵元素製造出來的。

三、我們與萬物,都是原子與恆星做成的。我們的物質與形體,是由古老的宇宙打造而成,我們與萬物都是宇宙的一分子。

四、麥克法拉第,發現電與磁之間的關係,運用其互動與轉換,創造出馬達與發電機,革命性的全新改變了世界文明與生活方式。更因為發現電磁力,能改變光波的方向,為愛因斯坦的自然統一論,開啟了一扇醍醐灌頂的大門。

五、地球的地表與海洋,厚度好比只是蘋果的果皮,地心內部是液態鐵漿。地球自轉時,帶動流竄的鐵漿如同帶電的導線,電流使之產生強烈磁場。

六、法拉第一生成就非凡,最終卻因自幼失學,欠缺正規教育之基礎數學素養,而無法將所見之物理現象,以數學方程式表達出來。之後偉大數學天才麥克斯維爾,才將其理論以具體之方程式列舉展示。更於計算列式之過程中,為使滿足數學定律,無意間補強了法拉第的理論缺失,將靜電場轉化成向外傳播的電波,人類開啟了以光速傳遞人與人、地與地、人與太空的訊息通聯,再次徹底改變世界文明的新象。

七、我們非死不可嗎?宇宙裡有沒有長生不死的生物,順應著時光流動,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進行永無止盡的羇旅。有,只要願意順應自然法則,再神奇的事件,也能成真。這就是人定順天的至理,而不是人定勝天。

八、在較淺的水域裡,某些含碳的分子借助日照能量,進行原始的自我複製,而複製能力較強的,留下較多的後代---生命與演化就此展開!地球生命的DNA已然不斷複製而流傳了30多億年。

八、金星原是生命的天堂,但當海洋乾涸後走入毀滅,其表面溫度可以將鉛熔化。地球近年來CO2的排放量,溫室效應逐漸改變氣候,逆天而行的代價,就是禍延子孫。如今毀滅性戰爭的威脅已經因覺悟而消除,但工業及文明的破壞,正將地球推向自取滅絕,下一個金星的不歸路。

九、所有之經濟體系,沒有一項能夠著眼於百年後子孫幸福生存的考量機制。人類遠古祖先能夠生存、延續而主宰世界,倚杖的是智慧,這是人類獨具的利器,就該善加利用,以確保後代繁延昌盛,永續傳承生命。

十、人類智慧是年輕而有盲點的,不斷為政客、奸商、私利所蒙蔽而迷失。放眼寰宇,若能師法其他生物,發揮獨有的長處求生與延續物種的知能,是值得吾人警惕借鏡之事。如何調整自我行為以回應大自然的挑戰,才是智慧最貼切的定義。擁有生物中最高級的智慧,是人類唯一的優勢,那是用作求生圖存的工具,而不是淫汙濫用,只圖眼前獲利,讓全球生態陪葬。

十一、遠古的長生夢想與現代物理學,已逐漸趨於會合。子孫將來或許會學習開啟時空的捷徑,運用超過光速的速度在星系間移動,或是從事科技實驗,創造全新的宇宙,任憑想像自由自在的馳騁於星際之間,有如天馬行空。

十二、地球人,在2.5億年後版塊重新組合前,生物普遍絕滅時,即使倖存下來的,等到50億年後在太陽燃盡之前也要離開,各奔前程尋覓新天地。遙遠未來的人類後代,安全散佈在太陽系及其他星系,但各角落的人類,有共同的遺產---地球的教訓。後代子孫能造就出何等超乎當代所能想像的奇觀,是歷經多少的艱難,才覺悟出來,找到自己正確的方向。

十三、一小時的太陽能量,遠超過全年其他文明能源的總和,這就是人類未來覺悟自救的方針,以永不匱乏的能源,斷絕因CO2的增加,阻擋失控的溫室效應提前自毀地球。

十四、氫與氦是宇宙中最普遍的元素,太陽表面,就是不停的將氫原子經過核變後,轉換成氦,產生巨大的熱能與輻射。

十五、恆星誕生與死亡之際,無法想像的強大塌縮力量,擠壓原子中之電子、質子、中子,使之重組變化,製造出新的原子、元素,再拋向宇宙成就新星體,而地球上的元素只能運用無法製造新的。

十六、140億年前,宇宙開始膨脹。至1998年止,測得膨脹的速度沒有變慢,仍持續將宇宙向外推開擴張。科學界暫且假設,這股能量稱為暗能量,其實真相如何仍不可確定。

十七、在科學的領域裡,虛心承認自己的無知,總是好過武斷地相信可能錯誤的答案。要是假裝無所不知,就等於是放棄爾後找出確實答案的機會與努力。

十八、1977年航海家一、二號的發射,沿途找到天外天的大風暴、活火山、海洋、液態氮的溫泉。35年後進入太陽系之外的未知領域,人類碰觸過的物件,屬她離家最遠,且越來越遠,不再回來。攜行的發訊唱片,可以保存10億年,盼望宇宙其他高等動物的回音,也可借助科學語言,自行推算出航海家衛星是自地球發射的。

十九、唱片裡有59種人類問候的語言及音樂,以及科技與生理心態的表達音訊。回朔10億年前的地球,只有一塊超級大陸,廣大的海洋讓陸地氣候惡劣而萬變,只有海洋裡的單細胞生物,唯我獨尊。10億年後當各州的板塊重新合併,連長城、金字塔也化為烏有,但地球的物質與音樂,仍舊在衛星上流傳下去,永續存在宇宙之中,繼續找尋知音者,讓對方知道它們並不孤單,也表達地球人的用心---展現我們曾有的文明與不甘寂寞的求知慾。


結語:

當航海家遠離太陽,告別地球之前,讓他看了家鄉最後一眼---這就是你我的家鄉,世世代代每個曾經存在的人,在這裡過完一生。是無數世代的人們,一生喜悅與苦痛的聚集。有數千個自信不疑、唯我至尊的宗教;有立論相悖、諸子百家的學派與互不容忍、敵對仇視的意識形態。每個英雄與懦夫,多少帝王將相、士農工商、販夫走卒;愛戀的情侶、慈祥的父母;天才發明家、勇敢探險者;列位聖賢導師、多少政客人渣。試想文明歷經了多少次的創造與摧毀、毀滅再創造,種種善惡,歷歷往事,難以備述,但都存在於,懸浮在太陽光束裡的這粒微塵之上,俱往矣!

在這浩瀚無垠的宇宙,地球---何其渺小的舞台。將軍與帝王血流成河,只為了贏得片刻的光輝勝利,在這微不足道小小點的極小部分,掠奪利益掌握資源分配的權力,成就了極為短暫的主宰。但卻讓自己的子民與敵方的百姓,承受著萬般的苦楚。他們之間時見衝突誤解,又多想置對方於死地,世代仇恨有多熾熱。

我們道貌岸然,自大的自以為是的感覺良好,自以為我們在宇宙具有特屬地位的錯覺感。其實,在浩瀚無垠的這片黑暗宇宙裡,我們居住的行星只是極其孤單的一個小點。人類如此渺小,宇宙又如此遼闊,似乎不會有其他外力,從我們罪惡的深淵救出自我。到目前為止,只知道地球上存在著生命,還是沒有辦法,遷徙到地球以外的地方。造訪可以,定居還不行,不論你喜歡或厭惡,地球是我們唯一的立足之地。

人類何其自大狂妄又愚蠢:雖然上千光年以外遙遠的影像都能看得清楚,卻無法改善眼下的盲點與缺失;透過天文物理學對宇宙的認識,能使人謙卑,又可以陶鑄品格,予人心靈與知識上深刻的體驗。藉物理科學的鑽研,而啟發出人文哲學的真諦,讓人類更知道做人的道理與使命。

更加友善的對待有生命的一切,更何況是同類!隨時保護並珍惜這淡藍色小點的生態。地球上的全部生物,畢竟都源自同一個生命的緣起,是吾人應有的開悟,這是我們唯一知道的家。

人類是如何從地球將太空船,送進銀河系的恆星之間;短短幾個世紀之前,我們還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身在何時何處,渾然不覺地囚困在小小宇宙牢房裡坐井觀天。我們是如何從牢裡脫困逃出,知道天外有天,天外之天還有更多更大的天。這些成就多虧了無數探索者持續努力而達成的,他們如何辦到的---就是將五項規則時時謹記在心,自我警惕:

一、質疑權威---別人的話不一定就是對的,包括自己在內。因為決策上所有錯誤,都是在絕對正確的信念之下鑄就的。

二、自主思考---質疑自己,不要因為你想相信,而去相信某件事,相信不等於真實,包括宗教教條與政治意識。

三、觀察實驗---得出的證據,來測試想法,想法通不過測驗,不論如何受歡迎都是錯的,忘了他吧。

四、追尋證據---不管何人何時何事何處,沒有證據就別妄下判斷。

五、最重要的---記住自己就是最可能是錯的。所有最優秀的科學家都會犯錯,牛頓、愛因斯坦...,但科學這條道路,可以有效地預防我們裝神弄鬼、自欺欺人。科學家也有罪嗎?有。我們曾經誤用科學,毀滅文明,科學更不能落入有權人士之手,我們眾人掌握的越多,科學遭誤用的機率就越低,狂熱與無知就會變得不再那麼誘人。

能知道地球的年紀與恆星的距離,或是生命的演化,這些對你我的現實日子有啥區別?這主要是取決於,你想活在大宇宙中,還是甘願自我陶醉在小洞天裡。接觸太虛探索宇宙,能讓心和靈魂全都振奮起來,希望這種感覺是真實的存在,不只是自我想像而已,求知慾望,讓我們迫切地追尋甚麼是真的。

然而自然而超凡的事實,又讓我們的能力與想像,相形之下黯然失色。大部分的宇宙,都是黑暗的,只是點綴著點點星光。想知道宇宙黑暗處又是甚麼;以及在大霹靂之前發生何事;宇宙地平線的後面又是啥;以及生命的開端起源。在宇宙的某個地方,是否也存在著有生命與意識的物質與能量。也想了解祖先所有的,想扮演世代交替鏈上最堅固的一環,保護子孫的成長,我們代表了宇宙在地的眼與耳,主觀地體現宇宙的思緒與感受,思索星塵與物質的演化過程,追尋並探索形成意識的漫長旅程。

我們與這行星上的其他生物,傳承著過去到現在,數十億年的宇宙演化。只要謹記那份知識,只要瞭解並關愛真正的自然,那麼,我們在後世子孫的眼中,一定是良好稱職的生命環節。而我們的後代將繼續這個神聖的搜索,替我們求證,就如同我們替前人求證解惑一樣,繼續去發掘超乎想像的宇宙奇觀更多的真相與奧秘。宇宙最大的奧秘,就是為何只有人類居然可以知道(關心)宇宙的奧秘,當然不是所有的人。







201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