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首頁
哲理情懷
動物啟示錄
回也非助我者也
信仰與人生
我思故我在
Home
Back
Top

心善境也美


|宗教與人生|心善境也美|
岳陽樓記:「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人的情緒,深受外界影響,是自然現象,所以「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其實境由心造,不論是風動?幡動?若心不動,就不在意是風動還是幡動。古人云:「能覺他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辱,無動於色,道成近矣!」當紛爭起:下根人能忍住不發,中根人若進食消化,上根人心如止水,外力尋不到著力點,境界也沾不著他,就有無所於忍的定力。

凡見性入定之人,自心常生智慧,不離本性。一切的苦,都是以我為本衍生出的貪、瞋、痴,此謂之集。頓悟見性,才能進入寂滅的境界。「以無所得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是心經的精髓,趣旨之所在。罣礙就是心中有所牽掛,牽掛源於患得患失。得:就是生死、權勢、財富、享樂、毀譽…,若能勘破無所得,即坦然了悟無所失。當面對稱讚、譏諷、苦惱、快樂、利益、衰敗、毀謗、榮譽,都若無其事而不動心。

放不下,就無有自在可言。若此生不爭,爭來世,一心寄望安享未來的「往生」世界,便是放下布袋,背起鎖鍊。佛祖:「我們想以生前的苦行,求取死後的快樂,表示仍然存有貪念,能征服貪念,才能求得解脫。」寄望往生就是「得」的最大欲念,這更大的貪戀與執著,居然為了不可預知的來世,斷然先犧牲了眼前,自上鐐銬,無法「活在當下」。當佛祖證得正覺以後,便忘記了時間、地點及一切,對一切都沒有分別心,就是正覺,就是解脫。

人體一切作用與活動,源自眼、耳、鼻、舌、身、意,是感知生命起滅的緣由。所產生的結果,色、聲、香、味、觸、法,就是感覺生命之表象。所謂無常之相,只因為肉體、慾望、心智都是生滅而不能常住之故。能夠體驗一切的色心諸法,都是無常、不定、虛假、空幻,就是對「色即是空」的貫通。

身體基本構造是由四大類元素與五蘊組合的假相,根本沒有一個實在的我,死後元素還原回歸自然,隨風消散。像自然界水的流程---海洋、大地蒸發而為雲、雲漂流遇冷而落雨、雨入山為泉、泉入江河滋潤萬物、植物光合、動物排泄注江入海,海或大地蒸發再次為雲,週而復始。故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身與外的感覺,或心與境的相遇,只是空與空的聚合。好比雲的相遇常會閃電打雷;石頭碰撞偶而迸出火花。但火花與雷電都不是石頭與雲彩的本質,但這卻是「空即是色」的道理。現在的有,是將來的無,色即是空,乍現即逝,空即是色,快如閃電,「生死本是不二,沒有執著的必要。」是謂:勘破生死,四大皆空。

釋迦牟尼在這個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的有情世界中和我們一樣地遭受大千世界的時空變遷、經歷人生的生老病死、感覺心境的喜怒哀樂。只不過他因智慧而「開悟」,勘破宇宙變幻的無常、擺脫生老病死之苦惱,而不是脫離了這宇宙世界時空的本體、擺脫了生老病死的本身。正如每個人都有可能修養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境界,但不表示此人呆若木石不辨喜怒哀樂。他同凡人一樣,於元前485年死於極平常的疾病---急性腸胃炎,享年80歲。佛祖真正的不凡,是他與其他宗教教主最大不同處,他捨得已然到手的富貴,放下世襲的權勢,而不是藉宗教之名,聚眾造勢奪權取富,想當「萬王之王」配享榮華。

錢穆:「忘不了的人和事,才是真生命!」一生中都有忘不掉的人和事;每個人也會成為別人忘不掉的人和事,忘不掉的人與事,錯綜匯聚構成時光的記憶。只是影響層面與時間的不同,若層面越大、時間越久,就成為歷史永恆的一頁。偉人、聖賢因其義行厚德,讓後人永世感恩流芳千古,不朽的精神永續流傳,而得永生,已然『永生』何需『輪回』。

所以釋迦牟尼的行宜,應定位為教育家,六祖惠能的弘法,更是偉大之思想家。學佛的目的並不是對死亡的寄託,而是勇敢真實面對生死,當下就會活得自在灑脫和超越。佛法不能離開世間法,離開世間另去求佛法,找不著的。如果能悟得、能明白,那麼世間的一切法都是佛法,要是不明白,那誦經、護法、拜佛又有何用。

佛見於心,寺寄以物,經迷於文,立寺而重經則遠佛也!華嚴經中『回向品』所闡釋之『由聖回凡』的境界,主張已成菩薩道的人,還得回向人世,為眾生捨身。

所謂彼岸、此岸,指的不該是兩者水平的距離,更不是垂直的落差(基本天文知識:於大千宇宙之中,只有距離,沒有上下前後左右。),而是同一個人在原來的立足點上,心靈層次的自我提升。提升的結果就是佛,佛就是生活的態度,故曰:『識得本性,當下成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事須漸修,理可頓悟,自我提升的過程起自漸修而豁然頓悟,否則以思量忖度之分別心舉事,自是無用。見性之人,猶如睜眼視物,自然呈現無須揣測尋思,雖當亂軍敵前之際,生死攸關之時,亦能言下立見自性,倘若於悟後持續漸修,更有從容保任之功。

修持就是自心常生智慧,不離本性,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便是大智慧的心。無所住就是不執著、不偏好,凡刻意堅持而排他的某一特定宗教信仰,更是執著中的執著、偏好中的偏好、愚昧中的愚昧。大智慧是將生活的實踐提升至佛的境界,也就是運用佛的智慧與慈悲,解決疑惑,慈悲:就是事事都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

人人都希望來世永生,每個信徒都希望宗教的應允,全是真實的,這正是宗教能夠延續推廣的誘因,教條所諾正是人人心靈夢寐渴望祈求的。正如接到通知中大獎的詐騙電話,當然希望是真的,但希望與真實是兩回事。有不同的立即反應,其一是想:中獎當然是好事,但我為何會平白中獎?也有人欣喜若狂:以為上蒼賜福心想事成,連續被騙去兩億,還宣稱自己沒受騙,將來總有拿回全部報酬的一天。

這就是人心的弱點,所以宗教團體的財源決定一切事實真相,真的傳道佈施行善,或是變相商業行為,鼻子聞一下便知其詳,無所遁形。同理證實耶穌死而復活,只有一個最簡單又服眾的方法,就是當眾從天而降,說幾句話、講幾段經、治癒幾個瞎子…。再帶幾個人去天堂參觀旅遊,帶回實況見證。而不是繁瑣的經文論述與傳說。

市面商品廣告的功能,試用後實際功能都不是宣傳功能,而宗教信仰所應允的承諾,卻是一樁無法「現世」試用驗證的「商品」,因此只好包裝成,「信則有,不信則無。」自圓其說自欺互欺的宣示。大智慧的人不會因為生死的疑惑,就隨便找上個能滿足自我願景的理想教義,去投靠寄託,而是能調協自心,隨遇而安,清淨快樂;沒智慧的人,為人而活,希望別人給予快樂,指望信仰賜予解脫,死後升天永居極樂。

石頭撞擊偶有火花,但不相碰就絕無火花,凡事看得破卻忍不過,離開我執,自是不易,但不離開我執,卻就永遠跳不出愚痴、顛倒、錯亂的漩渦。忘我是為了眾生,再忘記我與眾生而進入不動心的境界,將心地擴大至與宇宙一體,就是天人合一進入涅槃的我。才是人間一場本來的實相,涅槃之處沒有生死的欣喜與恐懼。

大智慧就是誠實接受「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來!」的事實,而能勇敢面對當下人生,苦中作樂,學會如何取捨。當無法改變失敗或挫折之際,就要接受它、適應它、忘記它,重新站起迎向翌日的朝陽。悲愴的挽留夕陽,是傻;憂戚的感傷春光,是蠢。遇到苦難煩惱,即時跳出來換個角度鳥瞰大環境中的自我,只是萬古長空中一朝風月裡的剎那,就不會再為商場失利、情場失意而頹唐喪志,也不會因讚譽四起、名利加身而得意忘形。跳出來,就是一種突破、一種解脫、一種超越,從而獲得自由自在徹底超脫的悅樂。知道色即是空,就沒有我執的迷妄與佔有的束縛,既然我是無常、有是虛假,除去我與有的執著,就不會再生苦、再受束縛,認清這一層道理,便是個清涼的去處,解脫的所在。

當下是無以取代的真實,好心情決定好命運,持續好的心情,活出瀟灑的一生!






2010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