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首頁
淺論文筆刀法
詩詞演譯
書摘
小品
西遊隨筆
春江水暖
戲劇觀感
喬家大院
Home
Back
Top



緣起:
肇九申請蘇格蘭格拉斯哥(Glasgow)大學進修,央求二老隨行遊歷英倫,也好減輕行李負荷。為了深入基層探究實情,考察民風,採自由行方式。於是半年前計畫行程,網購機票、車票、訂旅館等事宜,為求節省旅費分別於曼谷、阿布達比轉機。

全部行程如次:
0829午後登機經曼谷飛阿布拉比;
0830阿布拉比飛抵倫敦;午後遊歷攝政街;
0831海德、皇后公園、白金漢宮、柯芬園;
0901泰晤士南岸、國會大廈、塔橋、倫敦塔;
0902康橋大學;
0903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與亞伯特館、肯辛頓公園;
0904午搭火車至巴黎,羅浮宮、凱旋門、艾菲爾鐵塔
0905盧森堡公園、聖母院,晚回倫敦。
0906晨回程,0907下午4時抵台。

是日2012年8月29日,午後起飛往曼谷,等待4.5小時飛抵阿布拉比已是凌晨,2小時之後再起飛,翌日清晨抵倫敦Heathrow Airport。比對時差足足24小時耗於路程與轉機,搭地鐵1小時至倫敦市區King’s cross。


一、古老傳統的精緻

倫敦是羅馬時代的古都,歷史2千餘年。落腳處King’s cross,居鬧市北緣,為鐵路總站,車站位在Euston路和York路的交界處,1852年啟用,雖歷經擴充改建,但依然保留最初主體建構,是首都往北與去歐陸的起站。



市容外貌保持傳統古老,內部設施新穎,建築不強調高聳,卻講究協調典雅,沒有美國的高大寬敞,然而精緻而古樸;也不是老上海黃浦灘上,單靠向外的那排雄偉奪目古典造型撐面子,但走入巷道便是一片破爛平房;更不會在馳名國家級的景點,環繞入潭的四周,居然還有鐵皮違建。倫敦的建構是整片一致性的,大街與巷道一樣的規格。



鬧區中心的攝政街,特拉法加廣場四周也不過是六層的建構,但美的讓人群流連忘返,駐足猬集在邱比特雕像下捨不得走,不只是視覺的感官更是氣氛的感應,會讓你立即融入她的品味,認同她的傳統,追尋她的歷史。



居家多是地上4層地下1層,地下層是由戶外下挖,有對外採光的門窗,所以每戶大門兩側都圍以欄杆,欄杆角落設有鐵門、台階,便於自院子通達至地下層,設攔主要是為了路人防險,外型格局與首相館邸唐寧街10號同一個樣式。

與台北比較,地鐵車廂很小,票價很貴,但這是世界上第一條地鐵。一百五十年前倫敦人口還不到90萬,就致力規劃奠定今日交通網路的便捷,主政者的眼光深遠決策不凡,那時台北還是蠻荒不毛。

國民所得高,閱讀習慣良好,手不釋卷,吸菸人口也多,幾乎人手一支。喜歡夜生活,入夜酒吧滿座,手持啤酒能聊天至半夜,公車幾乎是24小時全勤營運。食物貴而難吃,離開時就在住處不遠的粵菜餐館晚餐,味美價廉。



工業革命後的倫敦,人口遽增廢氣汙染,疾病頻傳,人們覺悟到世間有比賺錢更緊要的事,也知道賺更多錢的目的,不是累積財富,而是能過上更好的日子。1840年代聚眾請願要求議會廣修公園。倫敦公園之多,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公園的隔壁還是公園,巨木森林綠地湖泊,形成大都會調節空氣品質的綠肺,海德公園之大,約6倍於大安公園,幽靜而遼闊。偏遠社區周邊皆設小型公園,古老的梧桐樹高出屋舍,枝葉茂密,二人無法環抱。

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故而,善畫者留白,善樂者希聲,善言者忘語。好的建築設計,會加大棟距,使綠地、造景的用地比實體建構佔地面積更多。開闊空間的視野景觀,提供休閒活動場所,綠地樹林間空氣的流通調節效益,遠遠超出了地價,那是將建物塞滿後,無法想想的感官與享受,這就是居住的品味。

品味依賴法規與覺悟而得以提升,而智慧與知識才是關係覺悟的尺度。居住的環境,是政府的職責,應主動積極統籌規劃,其範疇包含視野空間、居家寧靜、空氣品質、衛生醫療及治安維護。
夏秋交替的氣溫,清晨前10度上下,過午近20度,但不覺寒沁逼人,路上著外套、長袖、短袖都行。住宅區整天無噪音,入夜更是萬籟無聲,一片寧靜。垃圾裝袋落地,午前有專車靜悄悄地回收,日出前巷道時有野狐出沒覓食。十天只見一隻蚊子,是下水道工程做得完善,路旁水溝全是乾的,倫敦的排水溝不是用來蓄水養蚊蟲的。

健保制度早而完善,社會福利略次於法國,老有所終,幼有所養的三民主義理想,我們只停留在書本上、口號上,歐洲資本主義先進國家,連孫中山沒想到的都全面做到了,換來了勞資的和諧、社會的安定、國家的進步、人民的驕傲。

英國極度講究實際的民族,也就是行事很現實,表面上的謙恭幽默微笑與禮讓,只是緩和人際關係的潤滑劑,隱藏在虛假面具裡的真實---「只有永遠的利益」(Lord Palmerston),1949年國府撤退來台,她拔得率先承認中共政權的頭籌。

白金漢宮主體建築始建於三百多年前,約2/3個大安森林公園的面積,座落在面對四座公園的交叉路口上,窗外視野全是綠地、森林、小溪。馬隊、樂隊前導的衛兵交接,人山人海,但就我職業領域的眼裡,真沒看頭。入內參觀要預約,老人、學生票價優待,門票約台幣一千元上下,全程各廳解說詳盡,費時約兩小時餘,所獲值回票價。外觀有如古堡,室內金碧輝煌,精緻奢華中透著皇家的豪氣與自信,挑空的高度與擺設的空間,高大寬敞,更是大清故宮不能及的。



柯芬園是個徒步區,街頭雜耍藝人與遊客互動的天地,也有露天餐飲,找到一家比利時海鮮餐廳,價廉物美而料多。英國市區的路面多是以磚石砌成,數百年來打磨的光滑明亮堅固無隙,晴日無塵埃,雨天不積水也無泥濘,省去了數百年路平專案的浪費與包商的油水。



泰晤士河很寬,源自英格蘭平原區,水位穩定,流速緩慢,倫敦以下水深超過10公尺,可行靠軍艦大船,上游平原腹地農作經濟發達,是世界上極富航運之利的河道。



遊客多在南岸流連,是因為經典的建築景觀皆在北岸,北岸是老倫敦的發祥地,從臨岸的國會大廈、沿岸的古老建築、遠方的保羅大教堂,美不勝收。走過塔橋便是知名的倫敦塔,高牆環水,構築雄偉,這裡是最早的王宮,也留下英國巴士底的醜陋歷史憑證,多少良相、烈士、貴族、王后無辜喪命於此。牆外有一段兩千多年前的古城牆,是羅馬時代建城遺跡。



大英博物館,外觀氣勢構建雄偉,不收門票,但內部不做光度、濕度、溫度的管控。雖有一些三代的銅器,但都不是精品,玉石更是一般粗物,故宮最值錢的書畫,沒有見到,這是因為蠻夷不識文物的珍貴!來自埃及的古物以石雕為主,是陳列的大宗。全館物件整體而言,全是歷次侵略戰爭,掠奪史的物證。
館內可以自由攝影,並提供座椅為寫生者使用,適逢一位年過中年女老師對著石雕專注描繪,氣質穿著身段都很優美,老而不失韻味,徵得其同意拍此特寫。低胸是當下歐洲的流行,街上有些年輕女子,幾乎露出過半,大方自然,美而不淫。


二、我所看見的康橋

直達火車行駛45分鐘抵康橋鎮,沿途農莊田野無際,農舍蝟集莊落,環繞中心高聳的尖塔是教堂,屋舍儼然,寧靜整潔,規格一致。相較台灣各自分散的農舍,減少污染及公共設施支出,田地免於道路豪宅的分割,得以整體規劃運用,耕地的質與量均相對增加。



劍橋大學成立於1209年(南宋寧宗初年),至今年已然有88位諾貝爾得獎者,學風興盛全球排名超前。校區幾乎融入小鎮,整所校舍全是古蹟。

歐洲建築的美,源自於世世代代對歷史的保留。若你感覺自家市容醜陋呆板,也是對固有價值觀的堅持,也是世代的水準、品味與見識的彙編,這就是族群傳統的差異。



雇船遊河,康河婉轉貫穿全校,不深不寬卻是寧靜安閒,沿岸接連著名的學院,過橋歇在面河的綠茵曠野,是此次旅遊最留戀的景點。樹林區隔的空地上,那般莫名的恬靜,靜落落的空氣讓學子的心,安閒地沉澱,天馬行空地巧思,是大自然賜於勉思至道的殿堂,緬懷傳統自我激勵,開悟創新超越先賢的聖地。



牛頓、達爾文當年在此授課教室、住宿的閣樓猶在,河上有拜倫憂傷走過的拱橋,國王學院留下志摩來此的詩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連撐船的舟伕,也能琅琅上口。

『靜極了,這朝來水溶溶的大道,只遠處牛奶車的鈴聲,點綴著周遭的沉默。順著這大道走去,走到盡頭,在轉入林子裡的小徑,往煙霧濃密處走去,頭頂是交枝的榆蔭,透露著漠楞楞的曙色;再往前走去,走盡這林子,當前是平坦的原野,望見了村舍、初青的麥田;更遠三兩個饅形的小山掩住了一條通道,天邊是霧茫茫的,尖尖的黑影是近村的教寺。』

「遠」不僅代表牛奶車的距離,也對周遭環境提供了最生動的銓釋,牛奶車的鈴聲很微弱的,距離又那麼遠,還能聽得很清晰。「祇遠處」的祇字,顯出這周遭自然生態的寧、萬籟俱寂的靜。

『 聽,那曉鐘和緩的清音。這一帶是此邦中部的平原,地形像是海裡的輕波,默沉沉的起伏;山巖是望不見的,有的是常青的草原與沃腴的田壤。登那土阜上望去,康橋只是一帶茂林,擁戴幾處娉婷的尖閣。嫵媚的康河也望不見蹤跡,你只能循著那錦帶似的林木想像那一流清淺。』(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

當下來至現地,才完全看懂了這段文字的涵義與相關位置的描述,想必他說的林子,正是過河後,通向校外大道的盡頭,然後自遠方高處回瞰校區樓閣,沿著兩岸的樹林,想像康河的婉轉風流。



薄暮漸近,行程緊迫,一時間也沒想到沿著大道走出校園,踏著志摩的足跡,尋覓詩人當時創作的境界,更遺憾此生無緣是劍橋拜師悟道的門生。1922年志摩來此求學還不滿十個月,其實能在這兒當上一日的學生,就是萬幸了。

靜坐對河綠茵,想到這將是今生此緣的告別,依依之情,那種說不出的淒涼!也是悄悄的走了,雲淡風輕,悠悠我心,感應萬千,沉吟至今。



三、過眼風華的韻味

歐洲之星出英吉利海峽,約2小時抵巴黎,沿途沃野千里,沒有高山大河,也就沒有地震水患,只有看不到頭的農作耕地。英國的鄉野景觀完全相同,豐收是保證人民生活不虞匱乏的天然條件。中國山川壯麗地傑人靈,然四分之三全是山岳,其餘四分之一可耕地很少,山明水秀帶給百姓的是數千年的窮困飢貧,遇到荒年天災,易子而食的悲慘。



香榭大道還不到兩千公尺,但世上沒有一條街道,會比香榭大道更知名,她是法國的驕傲、歐洲的門面。夾道兩旁修剪平整高聳參天的梧桐樹,寬廣筆直的路面,自凱旋門能直視羅浮宮的金字塔,氣勢逼人,感覺出國家的古老大氣。



巴黎市區頗似倫敦,只是更輝煌霸氣些,人潮遠多於倫敦,吸菸人口卻較少,移民人口複雜,環境不如倫敦清潔,地鐵留有尿臊味。夜幕低垂色情行業花燈初上,沿街有各式膚色穿著暴露的女郎,貼牆招攬,這是倫敦少見的。



巴黎是時尚的先鋒,與其說這兒的女人巧於穿著裝扮,不如說衣服穿在她們身上就是好看。粉面俊俏,舉止浪漫,是巴黎女子的特質,曲線玲瓏,體態勻稱,沒有癡肥、乾癟,又懂得藏拙獻寶。不論是流行低胸或短褲,都配合整體衣著裝束,展現出最美的一面;相對這些年台北流行涼鞋,放眼望去,真找不出幾隻能看的腳丫子!



第一次認識巴黎鐵塔,是自初中英語課本得知的,如今終於親歷這座神交56年,馳名世界的遺產。1889年為世界博覽會而建,當時輿論以有礙市容為由極力反對,300多米為巴黎最高的建築物,背景搭配落日餘暉的彩霞,搶盡了塞納河畔的風光,當初引人詬病爭論的主題,卻成就了120多年來舉世知名的奇觀,當下的震撼,是兒時回憶與眼前感官交互錯綜的激盪。



因雨果而著名的聖母院,已經與鬧市商家緊鄰,很難與鐘樓怪人聯想在一起,高六十九公尺,是中世紀哥德式建築風格的代表,是我見過室內最高的挑空,外觀高聳參天的建構,卻只有一層廳堂直達屋頂,形成良好的吸音效果與氣流調節,搭配多彩奪目花窗玻璃與光線的調控,即使人多嘴雜依然保持世外仙境般的靜僻。廳內兩側走道,有歷代神職人員的墓葬,外槨正上方,雕以墓主全身石刻,記述生平。大門外牆雕塑極具藝術價值,已是800多年前的古物。



離開巴黎的午餐,在盧森堡花園附近吃到法式生火腿沙拉,咀嚼之初還覺不出是生的,其味鮮美,台灣管制進口,有私貨很貴。
飲食文化是強勢文化的延續,在吃的藝術上,同樣的食品,就能比英國料理的有滋有味。食物的料理計有近四十種方式,除了食材的選定,更講究刀法、火候與調味。刀法是技術,火候與調味是藝術,在於烹飪過程中,掌握不同階段火苗的大小、時間的長短、水與油的比例與溫度;調味料的搭配也有四十餘種,常用的有鹽、酒、醋、醬、芝、蒜、椒、辣、蔥、茴、糖、茶等,在食材處理過程中,講求用料的先後、選樣與劑量, 讓上桌的食物不只是能吃的食料,而是遠遠超出食材本身,創造出的鮮美滋味。
中文的『鮮』字,是世界獨特的字彙,甚至無法找到真正相對的外語翻譯(台語字彙裡也沒這鮮字),鮮固然來自五味之內,卻又遠遠超脫五味之外,鮮美是「味在酸鹹之外」視覺味覺嗅覺與味蕾口感上玄妙的昇華,是中餐烹飪再平凡不過的事,卻又超脫了平凡,意境提升的無尚享受,這才是吃的文化。

繁複料理的手藝與配料變化的運用,英國比法國知道的太少,其實對一個講究實際,注重現實的民族,也不會很在意這些末節小技,食物只是果腹之料耳,能吃就行。至若經國大體,橫行四海殖民萬邦,照樣手執牛耳獨領風騷,自1588年延續三百五十餘年的盛世,直到二戰美國接手。



美國國力標榜的是,兵強馬壯,財大氣粗,事事處處展現世界霸主的國策,以致貨幣寬鬆浮濫,資源浪費無度。英、法恪守傳統,維護精緻,崇尚務實,袖手國際干預,省去龐大的軍備,而普及醫療教育社福,穩住安民保泰的方針。

所以在英國人的眼裡,雖然二戰交出了世界盟主的主導,但就殖民歷史與人文層次,看不起美國的粗獷狂放,如同世家書香門第,看揮霍無度的暴發戶。

法國也如此看待英國的,根本看不起有海盜前科的島國刁民。倫敦鬧市滑鐵盧地鐵轉運中心,走道內有1815年打敗拿破崙戰役彩繪壁畫,站外公園豎立威靈頓舞刀躍馬銅像,凱旋拱門雕飾華美勒石表功。但法國不以為然,拿破崙一生戰績彪炳傲視古今,只要是嫻於軍略的,都知道是役也非戰之罪;他終極推展的政治理想,何嘗不是今日歐盟的理念。

法國自認為只有巴黎才是歐洲的中心、世界的櫥窗、文明的瑰寶,法國代表西方的正朔、歷史的主流,至今連英語都不屑說。法語不嘶不濁不亂不散,頓挫抑揚腔調柔雅,聲情並茂悅耳迴盪;辭意界定緊密嚴實,難以演義誤導他解,國際簽立重要契約,每以法文存證備考。

早期社交場合,在美國以帶些英國腔自以為尊,英國故意夾帶些法語,再戴上路易十三的假髮引以為貴。標榜己非凡品,有濟世之材,利物之德,是有文化的上流族群。然考其心態,與國人不時夾雜美語者,所託或異,大旨同歸,只是崇拜對象等級上的差異。



或有人將歐洲比作半老徐娘的貴婦:輝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慢慢找還是有風韻猶存的地方。這也算是給大英帝國的定位。
回程1610自巴黎出發,1740進入海底隧道,計20分鐘,1800入英國,全程直達快速穩定,感覺不出整個隧道,是懸吊在海平面100公尺下的浮體架構!歐洲之星,不僅是高度建築科技的產物,更是歐洲千百年來烽火連綿的醒悟。





2012/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