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首頁
孫子兵法.前言
孫子兵法.序論
孫子兵法.始計第一
孫子兵法.結語
Home
Back
Top




壹、表解
貳、精要解說
  一、兵者,國之大事
  二、道
  三、天者,陰陽寒暑時制
  四、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
  五、將者,智、信、仁、勇、嚴
  六、法者,曲制官道主用
  七、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八、主孰有道、將孰有能
  九、天地孰得
  十、法令孰行、賞罰孰明
  十一、兵眾孰強、士卒熟練
  十二、勢者,因利而制權
  十三、兵者,詭道
  十四、廟算:多算勝,少算不勝
參、戰爭藉口之援引
肆、案例問題研討
  一、對日本一九四一年南進決策之研究
  二、發動戰爭重要之學理歸納
  三、日軍南進決心及其戰爭理論之判定
  四、案例問題研討之結論





肆、案例問題研討:
一、對日本一九四一年南進決策之研究(按:本想定係參照高王玨將軍1980年論文修編)

(一)一般狀況
1、日本
(1)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陸軍即以中國與蘇俄為假想敵國,海軍即以美國為假想敵國,從事建軍備戰,並策定「戒嚴兩面作戰」之國防方 針。
(2)自明治維新迄一九四一年,前後七十餘年,在其「大陸政策」及「大東亞共榮圈」之指引,又以其「政、戰兩略」併吞佔領若干領土, 尤其在中國。迄一九四一年七月七日,日本已與中國作戰整整四年。


2、盟國
(1)中國:自日本極力謀向亞洲大陸發展與亟謀民族統一復興之中國,其間對立抗爭有增無已,中國全民獨力抗戰已四年,雖裝備落伍,官兵 素質差,然野戰軍卻同仇敵愾越戰越勇。
(2)英、法、荷:據有南方資源區,香港、紐澳、印度等地區,唯因希特勒之侵略「烽火」仍置重點於歐洲;迄一九四一年初,荷、法已淪 亡,法屬越南於七月淪入日本控制,荷屬遠東各地追隨英國行動,英國本土刻正陷入苦難。
(3)美國:自一八五三年,培理將軍東京叩關,一八九八年取得菲律賓後,即置身遠東事務,並與整個太平洋發生關聯。
(4)俄國:日俄在遠東的戰爭,以旅順俄軍被奇襲啟其端。一九四一年六月廿二日德蘇戰起,俄刻正陷於對德苦戰泥沼。


(一)問題有關事件( 因素 ):
1、一九四一年八月九日,日本決心南進, 與該決策有關政局情勢之歸納,如附件一。
2、日本陸海軍概況,如附件二。
3、盟軍陸海軍概況,如附件三。
4、盟、日雙方[東亞泛太平洋地區]軍力部署概況: 如附圖



附件一
一九四0年
九月:德、義、日成立軸心聯盟。美提出「邊緣戰術」戰略政策。


一九四一年:
一、六月二十二日:德向俄不宣而戰。


二、六月二十四日:日本擬定「新帝國國策綱要」。


三、六月二十八日:「新帝國國策綱要」經大本營與政府聯席會,議決通過。


四、七月二日:經日皇裁可,其主要內容為:
  (一)貫徹建設大東亞共榮圈。
  (二)為自存自衛,展開南進北伐。
  (三)「中國事變」仍須努力。且按情勢速解決北方
    問題。
  (四)海陸軍即進行作戰準備,並頒布關東軍大演習
    動員令,預定九月底完成。


五、七月二十三日
  (一)日本佔領越南,美即宣佈凍結日本在美資產。
  (二)日本宣佈與維琪政府共同保衛越南。


六、七月二十六日:美遠東陸軍司令部成立,統一指揮美菲地面部隊。


七、八月二日:日本判斷俄軍可能向日本採取攻勢,關東情勢緊張。


八、八月九日:日本決定:
  (一)不論德俄戰爭如何演變,均放棄於年內北進
    (攻俄),而專心致力南進。
  (二)海陸軍均分別於十及十一月下旬完成作戰準
    備。


九、八月十八日美正告日本:若續推行現軍事支配與威脅各鄰國,美將被迫採取必要步驟,保護美國安全。


十、八月二十二日:德俄「基輔會戰」始,九月二十六日終。


十一、九月六日:日本召開宮中御前會議,修正「新帝國國策綱要」:帝國為自存自衛起見,在不辭 對美、英、荷、戰爭之決心下,概以十月下旬為目標完成戰備整備。並創設空降部隊專奪油田。


十二、九月十一日→十三日:日海軍實施圖上推演。(由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大將統裁,奇襲珍珠港案。)


十三、十月一日→五日:日陸軍實施圖上推演。(由參謀次長塚田玫大將統裁,南方要地之攻略作戰。)


十四、十月下旬:日陸海軍簽訂作戰協定書。


十五、十月八日:美、英、荷均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


十六、十月十八日:東條接替近衛主持軍事政府(身兼首相、陸相、內相)。


十七、十一月五日:
  (一)美日間六十餘次談判,然歧見終難化解。
  (二)日本決定: 以十二月初為發動武力之時機,陸海軍完成作戰準備。


十八、十二月一日→二日:日本御前會議決定: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為南進開戰日,太平洋戰爭 於焉爆發也!




附件二;附表一(日陸軍)
地面部隊:2,025,000人
總兵力:2,060,500人 陸軍航空:35,500人
陸軍編成:師團51個 , 戰車團6~11個,混成旅團58個,陸軍航空隊151個中隊(1,500架)
-----------------------------------------------------------


方面軍:
指揮兩個軍以上之指揮機構


軍:
轄:師團二至五個。 戰車團兩至四個(編成戰車集團),砲兵團(山砲團,野砲團,重砲團,迫砲團)戰防砲營(連)防空砲營(連)工兵團(連)(野 戰.架橋.橋材.渡河).汽球連,鐵道部隊,通信部隊。
後勤司令部及部隊(後勤,運輸,馱馬,營造,勤務,測量,給水,兵工,醫療,道路,修建等).
-----------------------------------------------------------


步兵部隊(師團)
一、1937年以前,原為方塊制,即每師兩步兵旅,每旅兩步兵團. 1937年以後,多改為三角制,即一個步 指部及三個步兵團.


二、 師轄:步兵團(三~四)野砲(山砲)團(一),工兵團(一),運輸團(一),野戰通信,醫療,兵工等.


三、步兵團:轄步兵營(三),及團砲兵部隊.步兵營轄步兵連(三),機槍連(一)營屬砲兵(步兵連動員 後增加一個)(七五野砲x2x3x3)


四、師野砲營(二)每營三連,每連三排,每排75野砲x2榴砲營(一)每營四連,每連兩排,每排105野榴 砲x2
師山砲團:轄山砲營(三~二)每營三連,每連二排,每排75山砲x2


五、師工兵團:轄野戰工兵連(二),架橋連(一).


六、戰車24輛(判為一營級部隊之戰力,編組為連).


七、主要類型師團狀況:
  (一)馱馬師:兵力約22,000人,馬匹5,800匹,步槍
    9,500 枝,輕重機槍600挺,各式火砲180門,車
    輛50輛,所屬馱馬步兵團人員約3,525人。如
    18D即此類
  (二)機械化師:兵力約12,000人~16,000人,車輛
    900~1,000輛(亦用腳踏車)所屬機械化步兵團
    約2,600人。如5D,48D近衛D即此類


戰車部隊:
(1)戰車團:轄:團部(一)
 中戰車連(三) 16T57砲
 輕戰車連(一) 8T37砲
(2)戰車集團:
 由兩至四個戰車團編成,通常屬軍指揮


(3)日軍第二十五軍戰車集團編組:
第三戰車集團
..中戰車輕戰車車輛
第一戰車團372091
第二戰車團372091
第十四戰車團--4548
第六戰車團372091
司令部55若干
四個團中116輕 110車321以上



航空隊:
(1)飛行集團:轄:(最高編組1942夏以後調整)
 航空旅(二~三)
(2)航空旅:轄
 航空團(三~四個)(因機型而不一計戰鬥轟炸.偵察等)
(3)航空團:轄
 航空中隊(三)
 每中隊約有飛機9或12架(轟炸2架或16架戰鬥)
(4)每飛行集團約:
 戰鬥機150架, 轟炸機200架。全部在350架至400
 之間。偵察機50架
(5)當時日本約有四~五個飛行集團151個中隊
 陸軍飛機總數在1500架
 使用於南方作戰約700架


附件二;附表二(日海軍)
編兵力:主要艦隻230艘 正建造中51艘及徵傭船隻
中國方面艦隊 第一二三遣華部隊 海南警備府


聯合艦隊:
第一艦隊--主力部隊(內海)(桂島灣) (支援全作戰) BB 6 CV 2 CL2 DD11
第一航空艦隊(母艦艦隊)--機動部隊(單冠灣)(奇襲珍珠) BB2 CV6 CA2 CL1 DD11 SS3
(海上)59架 (基地)382架 (海上航空線)(隨母艦)
-----------------------------------------------------------
第六艦隊(潛艦)--先遣部隊(馬紹爾)(監視美艦) SS27 6架(水上飛機 )
-----------------------------------------------------------
第四艦隊-- (吐魯克)攻略關威馬
南洋部隊(塞班)諸島(爪加林)拉布爾 CV(1)水上機母艦 CA4 CL3 DD12 SS9
125架 (陸上航空隊)
-----------------------------------------------------------
第二艦隊--南方部隊(與陸軍協定)主隊(馬公)攻略南資區 BB2 CA2 DD10 (海上)12架
-----------------------------------------------------------
第三艦隊--南方部隊(與陸軍協定)菲島部隊(台灣.帛琉) CV1+(3)水 CA5 CL5 DD29 104架(陸上航空隊)
-----------------------------------------------------------
南遣部隊--南方部隊(與陸軍協定)馬來部隊(亞海南島) CV(3)水 CA5 CL3+(1) DD15 SS16 191架(陸上航空隊)
-----------------------------------------------------------
第十一航空艦隊(陸上基地)--南方部隊(與陸軍協定) 基地航空部隊(台灣.帛琉) DD2 308架(陸上航空隊)
-----------------------------------------------------------
第五艦隊--北方部隊(大湊) CV(1)水上 CA(2) CL2
-----------------------------------------------------------
直轄鎮守警備府(大本營) 鎮守府(四):橫須賀,吳,舞鶴,佐右保
警備府(五):大阪,大湊,鎮海,振順,馬公 DD21 SS9
-----------------------------------------------------------
共三大區分:
以行政編組配合任務編組總兵力:BBX10 CVX9+(8水上機母艦) CAX18+(2) CLX17+(1) DDX111 SSX64  飛機1200∼1600(總可用2200)
注:BB(主力艦)CV(航母)CA(重巡洋艦)CL(輕巡洋艦)DD(驅逐艦)SS(潛艦)


附件二;附表三(總兵力部署)
1、日本本土,防衛司令總部(東京)第一飛行團(各務員) 計九個中隊
東部軍司令部 東京 52D
中部軍司令部 大阪 53D,54D
西部軍司令部 福岡 3(混成旅)
北部軍司令部 札幌 7D
計4個師、11個混成旅
-----------------------------------------------------------
2、朝鮮 朝鮮軍司令部 漢城 19D 20D
計:師X2
-----------------------------------------------------------
3、滿洲 關東軍總司令部 長春 10D 28D 29D
航空兵團:轄第二飛行集團(牡丹江)計56中隊
第三軍司令部 牡丹江 9D 12D
第四軍司令部 北安 1D 14D 57D
第五軍司令部 東安 11D 24D
第六軍司令部 海拉爾23D
第廿軍司令部 雞寧 8D 25D
關東防衛軍司令部 長春 5(旅)
計:師X13、旅X24
-----------------------------------------------------------
4、中國 中國派遣軍司令部 南京 第一飛行集團(南京) 計16個中隊
華北方面軍司令部 北平 27D 35D 110D
第一軍司令部 太原 36D 37D 41D
第十二軍司令部 濟南 17D 32D
駐蒙軍司令部 張家口 26D 騎兵集團(蒙)
第十一軍司令部 漢口 3D 6D 13D 34D39D 40D
第十三軍司令部 上海 15D 22D 116D
第二十三軍司令部 廣東 51D 104D 38D (香港北)
計:師X21、混旅X20
-----------------------------------------------------------
5、台灣 台灣軍司令部 台北
-----------------------------------------------------------
6、南方 南方軍總司令部 西貢(台北)21D (徐州) 第三飛行集團第五飛行集團(屏東) 獨立21飛行隊(河內)  計70個中隊
第十四軍司令部 高雄 16D(庵美昂號) 48D(台灣)
第十五軍司令部 越南 33D(南京) 55D(越南)
第十六軍司令部 東京 2D(東京)
第二十五軍司令部 三亞 5D(河內) 18D(廣州)近衛D (金邊)56D(九州,帛琉)
大本營直轄(總預備隊)
南海支隊(55D之一部) 小笠原群島
4D 上海
計:師X11


附件三:盟軍兵力狀況附表一(海軍)
總兵力:主要艦207艘
美國海軍 太平洋艦隊1940年元月後自西岸移位珍珠港、駐地夏威夷 BBX9,CVX3,CAX2,LAX18,DDX54,SSX22,海軍航空180(航母艦)130(陸上) (69架為遠程轟炸61架運輸)
亞洲艦隊(遠東艦隊) 馬尼拉、婆羅洲
CVX2,CAX1,CLX2,DDX13,SSX29均靠陸軍飛機支援
-----------------------------------------------------------
英國海軍 東方艦隊 新加坡香港上海
BBX1,CAX1,CLX3+(2),DDX1,SSX1 均靠陸軍飛機支援
東印度分遣隊 可倫波(錫蘭)BBX1,CVX1,CAX1,CLX1+(2)
澳紐分遣隊 達爾文 CVX1,CAX1,CLX4+(2),DDX3
-----------------------------------------------------------
荷屬東印度海軍 泗水巴達維亞、第臘亞 巨港(其他)
CLX4,DDX7,SSX15 均靠陸軍飛機支援
-----------------------------------------------------------
計:BBX11,CVX3,CAX6,CLX32,DDX88,SSX67
分散於廣大海洋,難集中。可能增援:美大西洋艦隊、英本土英國艦隊、英國地中海艦隊,180天後可抵達。


附件三:附表二(陸軍)
國家(地區)---地面部隊概況---陸軍航空兵力---增援
美國:
夏威夷 陸軍59600人 574架 美本土1500000人
威克島 陸戰隊一營及其他人員約700+人
關島 海軍400人 陸戰隊150人
中途島 陸戰隊一營及其他人員 10000人 12架
-----------------------------------------------------------
菲律賓:
美籍人員14000人(步31團高砲,戰車部隊)
戰車100輛
菲律賓搜索部隊12000人,警察3000人300架 飛機55000架半年可到達
菲陸軍85000人,呂宋計約85000人
-----------------------------------------------------------
英國:
新加坡,第三軍:11師 印9師要塞團(1) 86000人
澳第八師(欠):第12步兵旅 (3.5 ~4個師) 330架
婆羅洲香港緬甸 英步兵營(1)
印度部隊20000人 英7000人
緬人15000人(兩師)
-----------------------------------------------------------
澳洲:
澳洲第八師之乙個營在拉步爾附近地區
在摩爾思比港約3300人 179000人 165架
本土正規軍24000人 老兵50000人 土旅10萬人
----------------------------------------------------------- 荷屬東印度:
澳洲第八師之兩個營在安紋約2000人 87000人 200架
荷陸軍85000人,大部均在爪哇島
-----------------------------------------------------------
中國:
約300萬人以上編成300個師約半數較裝備稍好 100架美90架
-----------------------------------------------------------
俄國:
刻正實施莫斯科會戰中已抽調部隊至東歐戰場尚有約20個失約30萬~40萬人,戰車2000輛 1700架


分析與比較
一、地緣政治對日本決策之戰略涵義:
(一)德人霍斯荷法倡言:泛亞區( 東亞及太平洋 ) 以日本為統治,而泛歐區、泛美區則分由德、美統治。


(二)著眼:就全球戰略及太平洋特性,就陸、海權價值觀念言,日本之地理位置足以使之發展為泛亞區之領導者。


(三)影響
1、引為大東亞共榮圈,大陸政策之理論基礎。
2、促使日本成為以武力遂行侵略之國家。


二、戰略情報研判:
(一)陸軍兵力:地面部隊就現況而言,總兵力劣勢,唯訓練優良,士氣高昂。盟軍訓練稍差、戰力低,若雙方動員以後(戰爭潛力), 日本總兵力更為劣勢。


(二)海上兵力:
1、現況:單就美國現有兵力比為:一百比七十五。(然美海軍兩洋艦隊集中困難)。
2、造船力(持續戰力):二年後,美國三倍於日本。


(三)空軍兵力:
1、現況:僅美國現有兵力:六比五。( 唯美空軍分兩岸集中不易 )
2、造機力(持續戰力):二年後,美國十倍於日本。


(四)空:
1、盟軍雖居外線,因相互不能配合,外線作戰發揮困難。被迫於補給線長遠之末端各自為戰。
2、日本居內線作戰之中央位置,可乘敵軍指揮上、空間上、時間上之分離、有效發揮內線之利,各個擊滅之。


(五)時:
日本可運用優於盟軍之「立即可使用兵力」,於任何時機、時間、在任何地區、掌握戰場之主動。





日軍諸行動方案之判斷:
(一)北進:
雖能遂行德、日聯盟戰略利益之需要,然徒耗國力,迫切之資源問題不能解決。


(二)維持現況:
國防上重大缺陷日趨惡化,國內爭論日益分裂,國力日漸衰弱。而中國戰局未決勝負,戰爭仍須進行。


(三)撤軍議和:
非國內政治條件所許可,當權在位軍人實力派又不可能放棄既得之權利。更可因政情之變故,直接影響其國家戰略之初衷。


(四)南進:
把握時、空、力暫時性之優勢,迅速奪取所望之資源,增強持久作戰國力。割除「太平洋之瘤」--美國。迫使中、英就範,先築成大東亞 新國防圈,持盈保泰,消除後顧之憂,立於不敗之地,相機再決定北進或長期固守。中國戰局亦可望因此一間接路線所獲之利益而見好轉。
帝國用兵要旨:避免兩面作戰。若主力南進時,中國關東軍方面可望以外交與實力維持現態勢。


戰略資源:
(一) 日本十年刻苦節用儲備之資源,均得傾囊動用,尤以石油為然。
(二) 石油無來源,產量只夠十分之一。儲備量,平時可用三年;戰時一年即可耗盡。
(三) 統帥部最焦急之問題:資源存量日見短少,時間越拖,能源越少,而敵人備戰之時間則相對充裕。日本為寒帶國家,冬季以後更不利 南進。



日本南進方案主客觀之假定事實:
(一)假定德國於歐戰場必勝,藉以牽制盟軍主力,使之無暇東顧。
(二)南進戰場之成功,可使軸心國全球會師。
(三)假定蘇俄暫不敢侵犯關東軍。
(四)假定美國寧可談判,不願參戰。
(五)美、英、荷等同盟國之利益與共,不可分論。



日本民族性,及國人心理:
(一)戰勝則揚威世界,君臨天下,國民生活條件隨之提高,光宗耀祖,永垂不朽。
(二)不幸戰敗,也比羞辱屈服,茍延窮困為佳。
(三)寧為玉碎,勿為瓦全。戰爭即已開始,國力即已消耗,覆水難收,即使失敗,亦不後悔。



要點歸納:
(一)支持發動南進戰爭之理由:
1. 若南進成功,可以軍事戰略之成功,發展國家目標。
2. 就「力」之條件而言,日本立即可用之兵力優於盟國,實力強悍。
3. 就「空」之態勢而言,居內有利條件,可各個擊滅盟國有生戰力。
4. 就「時」之狀況而言,容易發揮奇襲效果,掌握戰爭主動,促使盟國分離。
5. 各行動方案中以南進之利益最多。但如須長期確保之,必須建立於:迅速迫敵主力決戰,並徹底殲滅之必要條件下。
---山本大將之主張:「向華盛頓進軍,迫城下之盟」。
6. 假設條件中,中蘇均不能向日取攻勢,盟國更不可能採主動攻擊行為。
7. 可以立即取得所需之資源,增長持續戰力,以利爾後之戰爭行動。



(二)不應該發動南進戰爭之理由:
1. 即使南進戰爭成功,僅能暫時達成局部之軍事目標,難以長期確保,且必將陷入更長期、更艱苦之戰爭泥淵。
2. 立即可動用之兵力,因受中國戰區及蘇俄之牽制,所餘優勢不大,戰爭潛力不足。國力將隨戰爭之進展而日漸降低,其主要敵 國,中、美、蘇均為國力資源雄厚之大陸國家。在「力」之條件上終將居於劣勢。
3. 盟國具有廣大之海陸空間,可採先持久,待日軍國力消耗、補給線延長、兵力分散之際,日軍只能擊滅盟軍局部,而喪失迅速殲敵主力 之「時空」有利條件。
4. 若撤和而不南進,仍可保有東北、朝鮮、台澎及太平洋。如貿然南進,又不能迅速迫敵主力決戰取勝:則「中國事變」不能解決,俄國 方面亦不能解決,因之全面都不能解決。誠如日藏相言:「初期南進之機在我身,但決戰之機仍操之於美。因其艦隊可以退避遠方,靜待 時機,相機謀動。」(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一日,日本歷史性之聯席會議。)
5. 假設事項,除俄國動向外,均欠合理,更難期為事實。軸心國之「二心」已由德國不告日本,而向俄國開戰可知。南進必將與美為 敵,此最為不智,因美國最具戰爭潛力。
6. 以國家存亡之利害,為戰爭勝敗之簽注,如此冒險心態,難以理解不言可喻也。






二、發動戰爭重要之學理歸納:


(一)孫子戰爭原理:
1、慎戰:
(1)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五計、七事、詭道、廟算,多算勝,少算不勝。
(3)兵貴勝不貴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4)全爭之法: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謀攻目標:上兵伐謀,下政攻城。
(5)將者國之輔也。

2、 先知:
(1)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2)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3)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

3、 形勢:
(1) 先為不可勝,以待戰之可勝。故勝可知,而不可為也。
(2) 善者戰,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3) 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豁者,形也。
(4) 善戰者其勢險而節短。
(5) 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4、主動:
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二)克勞塞維茲思想體系:
1、戰爭目的:
(1)絕對目的:打倒敵人,剝奪敵人抵抗力,佔領其國土。
(2)現實目的:強制與我締結政治和約。

2、戰爭手段:
以戰鬥摧毀敵之戰鬥力。

3、戰爭概念:
(1)無限界性:暴力使用,打倒感情,發揮力量。
(2)現實因素:非孤立行為,不是一次決勝,結局非絕對性。

4、攻守特質:
(1)攻者:主動取攻勢,而迅速迫敵決戰殲滅之。
(2)守者:量力持久,換取時間,攻勢轉移,迫敵決戰而殲滅之。

5、攻勢作戰中,「勝利極限點」之限制:
(1)愈戰愈遠離本國策源基地。需分兵掩護交通線,導致兵力損耗。
(2)分兵佔領敵國領土,形成自身兵力分散,及敵人反抗。
(3)久戰士氣必衰,努力鬆懈,國力消耗。
(4)同盟國之二心與分離。



(三)戰爭學院之學術體系:
1、戰爭之定義:
政體間為屈服對方而實現自己政治意志,有組織之武力衝突。

2、戰之目的:
(1)外在目的:亦為政治目的,不屬於戰爭之本體。
(2)內在目的:屬於戰爭之本體。

3、戰爭準備:
(1)策劃國家總體力量之培養與發展。
(2)確定當前之戰備。

4、戰爭指導:
(1)初期:
(a)有利態勢之作為。(國內與國外)
(b)尋求發動戰爭之有利藉口。
(c)把握有利之戰爭爆發時機。
(2)進行中:
全力支援使野戰大軍保持有利態勢,並趨使敵國敵軍喪失平衡,訴求勝利。
(3)終末期:
(a)已可望達成戰爭目的時,即應予敵以投降停戰之機會。不必延長或迫敵作殊死戰,徒傷我軍元氣。
(b)當國力幾近耗盡,且無轉機之望時,即應掌握停戰機會,以免破軍破國,日後不易復元,難以東山再起。



三、日軍南進決心及其戰爭理論之判定
1. 放棄「撤和」或「維現」案,係不慎戰也。
2. 先知不足,高估自己實力,錯估敵國反應。
3. 初期可於局部採取主動先發制人,但在全局上卻力不從心。
4. 太平洋海域過廣,覓敵困難,速決不易。
5. 最後演變為與多國為敵,難立不敗之地。
6. 就作戰目的而言,與中國作戰未達成;與美、俄作戰更難達成。誤以美國只願談判,不想作戰,假定武斷全般錯誤。
7. 就戰爭手段言,戰爭潛力大、國力雄厚之盟國,非島國日本所能摧毀者。
8. 就戰爭概念及攻守特質言,最終之決定性,決戰因素,均非日本事先所料,而可掌握者。
9. 戰爭爆發後必將導引日本陷入最嚴重之「勝利極限」,直至自焚為止。
10. 美莫遜少將評曰:日本發動對美戰爭是政治上的災難;是戰略上的愚行。
11. 就戰略涵義而論,日本南進為「創造不利狀況」之愚行。



四、結論
1. 軍事戰略應以支持國家戰略為設計之依歸。日本南進之戰略決策,卻寄國家民族之存亡,於孤注一戰之成敗上。戰爭外在之目的,不屬 於戰爭之本體,為戰爭而戰之後果:如同為了手段而犧牲了目的一樣之不智。
2. 以可以獲得之近利,欲抵消必然亡國滅種之大禍,有如游魚之就釣餌。
3. 就軍事戰略而言,是成功的冒險。然在國家戰略上,卻是失敗之孤注一擲。
4. 李德哈達:「從目標之選擇上,就可看得出來大戰略家與大糊塗蛋的區別。」就日軍當時狀況,應集中全部國力優先解決,最易擊滅之 中國戰場,並徹底獲得勝利(以日本之實力必可達成)。美國也不會參戰干預(西方傳統上重歐輕亞),如此日本可以中國大陸為基地,控制 全部亞洲,使之成為經濟性附庸、戰爭之後盾,日本之戰爭潛力及國防資源也隨之增加,將來再與德國聯手,戰勝西方的勝算也相對增多。





|第一頁|第二頁|第三頁|第四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