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 | 獨裁暴君之成因:帝王思想之延續及政治分贓。無恥政客及知識分子,之上下造神運動,成就既得利 益之統治與權力結構。 |
二、 | 教育才是一切治本之道: 從教育上消除崇拜權威,自我矮化心態,才能有真正之自由民主。 |
三、 | 獨裁之特色: 強人、家族、老人系統之政治結構。 |
四、 | 台灣應有之作為與頁獻: (一)落實民主憲政,做中國人民榜樣。 (二)由民主消除獨霸,否則苦難無盡。 (三)凡由上一代權威老人授予之青年才俊,不能代表草根力量,只是老幹頂上冒出的新枝。 (四)台灣的民主是大陸革新的希望。大陸的民主是台灣安全的保障。 |
五、 | 任何運動示威、熱情、高潮是不能持久的。民族的墮落,才有永無休止的民族苦難。民心的墮落,才產生永遠不以民 主為本之政府。民智的墮落,才充斥著欺矇說謊的官員。 |
六、 | 兩岸統獨之爭 統獨均非最緊要之事,重要的是先讓兩岸人民享有真正的民主自由,否則統獨都毫無意義,因此決策者不是兩岸少數既得利益之政客,而是 全體人民之共識與覺醒所做出之決議。 |
七、 | 應喚起理性,莫鼓盪情感: 台灣不能因比大陸好而自傲、膨脹,台灣生存之道~要更好、更富、更民主、更自由、更開放。當吾人發覺距世界上一流之民主國家還那麼 遙遠應引以為恥,神氣何事?當全中國都落實了民主憲政,人民與政府沒有對立矛盾,政權交接緣自選票,而不是權力鬥爭;讓黨派并存, 而沒有敵我衝突。則,天安門之悲劇才能永遠絕跡!! |
太宗: | 攻守兩事,是否為戰略上之一體兩面。 |
李靖: | 孫子曰,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也就是說,在形勢上敵來攻之際,其實我也在反擊,我若守,敵若不知虛實 ,在形勢上敵也不得不被逼防守,故防守,攻擊確是戰略上之一體。往者常言:守則不足,攻則有餘。而認定不足為弱,有餘為強,此乃不 懂攻守之法也!按孫子: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之精義~吾若無可勝之「機」,自當暫採守勢;待可勝之機出現,則立即攻勢轉移, 絕不是以純強弱作為攻守衡量之準據。後人不察則應攻而守,應守時反而攻。既然誤為攻守為不同之兩種方式,也就無法真正瞭解一體兩面 之精義。 |
太宗: | 有餘不足的問題,使後人惑於就強弱研判殊不知防守之意,要在示敵於不足;攻擊則示敵以有餘;示敵不足則敵必來攻,此乃敵不知為 何而攻;示敵有餘則敵必守,敵亦不知為何而防守。攻守本是一法,察其理,必可百戰不殆,此為攻守一體之精義也! |
李靖: | 攻是守的機微,守是攻的策略,共同之目的不外求勝、自保。若攻而不知守,或守而不知攻,則二分其法,二分其功,雖熟誦兵法,心 靈不思其微妙,攻守之妙,鮮為人悉乎! |
太宗: | 司馬法有云: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亦與攻守一體有關? |
李靖: | 立國者無不熟論攻守。攻者,不止攻城,攻陣而已,必定還有攻必之術,防守不僅於城壁完固,陣地堅強耳,且應守得住士氣,以待機 會。為君之道,為將之法皆在乎此。攻心就是知彼,守氣是知已。臨陣交鋒直前,必先評估敵我心理狀態及雙方氣勢,知彼知己乃兵家大要。 |
太宗: | 先為不可勝者,知己者也;以待敵之可勝者,知彼者也。不可勝在已,可勝在敵為將主帥皆不可片刻或忘,誡之! |
一、 | 周公之封建因限於當時之行政體系。交通通訊、兵力機動等因素,不得已之勢。故而分封治之。 |
二、 | 追考各國之先祖或牧馬或御車,數百年後,自霸一方,群領諸侯,甚至一統中原,英雄不怕出身低,自強自立當成大事。 |
三、 | 分封以姬姓為主體,寄望急救王室於危難。然,晉為最大之姬姓宗室,卻最早亡於內臣。 |
四、 | 六國中初以趙之實力最為善戰,得力於趙武靈王之胡服騎射。不幸大敗於長平之役後,秦已無敵手矣! |
五、 | 秦之圖強主在得人、用任。秦之失國亦在失人、失任。吾人不可不省也!! |
仲曰: | 鮑叔牙,君子也,然不可為政,善惡過於分明,見人一惡,終生不忘,是其短也。 |
或言: | 易牙烹其子,以適寡人之口,愛寡人勝於其子,尚何疑耶? |
仲曰: | 人情莫愛於子,其子且忍之,何有君! |
言: | 豎刁自宮以事之,愛寡人勝於愛身。 |
曰: | 人情莫重於身,身且忍之,何有於君? |
言: | 衛公子開方,去千乘之太子而臣於寡人,父母死不奔喪,是愛寡人勝於父母也,無可疑也! |
曰: | 人情莫親於父母,父母且忍之,又可有於君,且千乘之封人之大欲,棄之而就君,其所望有過之矣!必去之勿近, 近之必亂國。 |
言: | 此三人,事久矣,仲父平日何不聞一言乎? |
曰: | 臣不言,將以適君之意也,譬之於水,臣為之堤防,勿令泛濫,今堤已去,將有橫流之患,速遠之! |
前672年 | 陳完奔齊,桓公授以工正之職。 |
前574~490 | 穰苴為司馬破晉,五世孫田乞,為大夫,景公卒乞廢世子荼,立陽生為悼公。 |
前488~485 | 乞子恒(田常)繼秉權,至簡公(484~480)恒弒之立其弟平公(前480~456)割臨淄以東廣大地盤為封邑。 |
前386年 | 田和(恒曾孫)受封為侯。齊亡享祚700年。 |
孫策: | (195年)渡江擴充地盤,198年受曹操封吳侯,200年刺死。 |
↓ | |
孫權: | 200年繼位,張昭、周瑜、程普、魯肅主軍政,破黃祖,勢力達長江中游。208年十月赤壁大戰,219年殺關羽取 江陵、奪荊州。221年受魏封吳王。222年敗劉備,229年稱帝,233年冊封公孫淵,230年征台灣,252年死。 |
↓ | |
孫亮: | 252年繼位,破魏軍於巢湖(諸葛恪),253年殺格,258年廢為會稽王。 |
↓ | |
孫休: | (權子),258年即位景帝,264年死。託幼子靈於丞相張布。 |
↓ | |
孫皓: | (張布背旨擁立太子和之子烏程侯孫皓),264年即位,荒淫驕暴殺張布等功臣。284年晉賈充兵20萬伐吳,抵建康,孫皓出降, 前後不過五個月耳! |
赤壁之戰: | 208年十月,曹軍25萬;劉備、周瑜不足5萬,戰於今湖北嘉魚縣東北。時亮27歲,瑜34歲。 |
得荊州: | 209年。赤壁之戰後,奪取荊州南部之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得以立足。然仍屬孫權治下。 |
取益州: | 211~214年,關羽守荊州。亮隨率張飛、趙雲援劉備進成都。 |
定漢中: | 219年敗曹操取漢中,7月備自立漢中王。三分天下形勢定矣! |
撫南夷: | 225年平益州南部夷人叛亂,國內既定。 |
爭關中: | 227年~234年三出祁山、二越秦嶺,於秦嶺南待敵一次。234年8月積勞致疾,死於軍中。年僅54歲。 |
一、 | 地形所限,交通不變,後勤不易。 |
二、 | 用兵過於慎重,不敢出奇制勝。 |
三、 | 魏軍事先有備,堅守戰略成功。 |
四、 | 對手高強,寡眾攻守異體。 |
五、 | 亮之才雖可上比歷代高賢,然關、張、趙等名將逝亡,缺得力助手。 |
六、 | 政治(成都)干預作戰指導。 |
七、 | 未能與東吳密切配合。 |
按: | |
一、 | 孔明一生謹慎,關中諸役尤然,旨在輸不起,沒有輸的本錢。託孤之重任,帝業之存亡,皆繫乎一身也! |
二、 | 以誠待人,事事為對方著想,處處表現公然昭昭,開誠心布公道,人與人相處,若欲長久,非自誠上下工夫不可! |
三、 | 思維清楚,才能成大事。清楚就是,有條理,懂得提綱繫領,分出輕重、先後。此為戰略基本原理。 |
四、 | 逝於軍中戰場,死得其時、其所,亮之大公、大智,何其幸也。吾人羨之而不可遇也。 |
五、 | 與劉備之配合,中外亙古前無古人,後亦必無來者。劉備是幸,孔明更幸也!千古美談絕唱!! |
六、 | 中興唯不見功。卻能於死後留下三十年安定之遺惠。此乃聖人之治,功見於人亡之後,誠為可貴之至。 |
七、 | 事必躬親,積勞而疾,英年早逝,為領導者戒乎哉! |
八、 |
大丈夫處世,能遇知己明主。內結手足之情,外託君臣之義,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榮辱同之,同心同德,共謀盛舉,流名於百世,
此仕途之至慰也! 噫!惜己哉! |
一、 | 自古帝王多嫉勝已者,而朕見人之善,若己有之。 |
二、 | 人之行能,不能兼備完美,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 |
三、 | 人主往往引進賢才,則欲置諸懷;退不肖則欲推諸壑。朕見賢則敬之,不肖則憐之,使賢與不肖多適其所。 |
四、 | 人主多惡正直之言論,陰誅顯戮,無代無之,朕使正直之士,比肩於朝,未嘗黜責一人。 |
五、 |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多部落皆依朕如父母。 |
一、 | 宮女四萬餘眾,每天一人,需110年方得盡幸。 |
二、 | 全國原人口5300萬,764年安史之亂後,只存活1700萬,十年中死3600萬,平均每天有一萬人戰死,餓死或被吃。 |
三、 | 開啟爾後200年黑暗時代之序幕。 |
按: | |
一、 | 國好戰,民窮財盡,大損國力,必亡。然太平日久,訓練生疏,武器汰銹,亦為歷代,由盛而衰之關鍵。 |
二、 | 若只知敷衍外敵,官兵毫無實戰經驗,亦是亡國的禍根。(美國之對外政策,將以上兩項做的恰到好處。) |
三、 | 太監當國有如早期之政工。歷史証實,最後明亡,帶頭開城門、跪迎清軍投降的,也是他們! |
四、 |
由此證得:貪瀆是一切腐敗之根源,政工是國家制度之恥辱!制度若非為國家而設,只為一人之鷹犬,誠國家之禍源,百姓之公敵。
|
一、人才匱乏: | 曹操重才,原曹魏班底,凡稍具政治才識者被司馬氏誅除殆盡,剩下無德無才之輩,作為晉室佐命輔國功臣。 |
二、政風敗壞: | 人員素質決定施政品質,以開國元勳賈充為例,原是魏室忠臣賈逵之子,卻自司馬師時代起阿附權貴,主導弒君取寵立勳於前,通敵納賄誤導決策於後。征吳之役,文武將帥更交相爭功,形同仇敵。 |
三、風氣奢迷: | 皇家荒淫糜爛,上行下效。石崇於荊州任內,常遣人劫掠遠使、客商,而成當朝首富,姬妾百餘、童僕八百,立別館極花木園池之盛,遊友會宴驕奢鬥富樂在其中,勳臣外戚莫不如此。 |
四、官吏循賄: | 自來奢侈源自貪污,貪污滿足奢糜。一旦蔚成風氣,既使賢如杜預之流,也不免賂遣權貴,否則無以立足,沆瀣一氣,各自為惡圖存。 |
五、崇尚清談: | 政治環境惡劣而不可為,有識之士對從政灰心,轉而向學老莊,談論玄理,以逃避現實,講求率性自然,不慕榮利,形成時代風尚。在朝執政者,亦群起效尤,卻捨不得既得利益,故而雖置身功名之中,安享利祿中飽私囊,又故作政治潔癖狀,倡導出世玄談。將自命清高與徹底卑污鎔為一體,形成官場上:力爭高官,卻又恥於為政;虛居其位,逃避宦情不問政事之政治怪象。 |
太宗: | 吐谷渾擁良馬,機動力強,作戰以勁馬奔馳、衝殺,奇乎?我軍以強弩犄角、結陣,正乎? |
靖: | 孫子云:善戰者,求之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其要旨在,如何尋求有利形勢,而不專靠仗恃於人(人力、人才)擇人者,
除任人之法外,尚有就敵我所長而用之於作戰者也。 按:任人之法為使能、使勇、使愚、使智、使貪……,敵長於機動故利於速決;我長於射守,則利於持久。從作戰能力特性上分析而 各任其勢,然奇正之術并不在此。 |
太宗: | 但聞其詳。 |
靖: | 先展示我之形勢,讓敵軍順形勢而動,則可陷敵於被動,使之中計,窺破好機,反擊滅敵。 |
太宗: | 然,將形勢展示至極致,可至於無形之軍陣,將形勢變化,做到見微察隱,攻其易勝而不攻其難勝,就可勝敵於無形,而眾人卻不知, 蓋智與眾同,則非智也。於未動之前先求計謀、計畫之周全,使基礎態勢不敗,敵自知不敵,必敗走乎!但,兵貴主不貴客,貴速不貴 久。其理安在? |
靖: | 戰爭不得已而用之。主客有變異之方,因糧於敵,反客為主是也;敵飽暖使之飢困,安逸使之勞苦,反主為客是也。是故用兵不必拘於 主客之分,不論持久速決,唯求發必中節為宜也。 |
太宗: | 兵事節度皆付公定奪,吾不中治也! |
1. | 1937年可購買 | 2頭牛 |
2. | 1939年 | 1頭牛 |
3. | 1941年 | 1頭豬 |
4. | 1943年 | 1隻雞 |
5. | 1945年 | 1條魚 |
6. | 1946年 | 1枚蛋 |
7. | 1947年 | 1盒火柴 |
8. | 1948年 | 3公厘5毫克3公絲之米粒 |